材料科学与工程
专业代码:080401
专业概述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是江西省“双一流”重点建设专业。2020年在国家推进大类招生背景下,由原有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材料化学、材料物理等专业优化整合而成,依托江西省“十四五”一流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设立。专业以培养国家和江西省新材料产业重大需求人才为导向,围绕江西省稀土、钨、铜、锂等资源方向,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新材料及其配套产业人才基地,逐步形成新材料方向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的特色优势。
培养目标
以面向国家战略新材料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导向,紧跟新材料产业发展需求,坚持立德树人,发扬苏区红色基因文化,传承“为人诚实、基础扎实、工作踏实”学校三实人才特质。本专业毕业的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本原理、专业技能、研究方法,能够在新能源材料、稀土及钨基功能材料、光电子信息材料及高分子材料等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产品研发、工艺设计、生产管理、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具有社会责任感以及一定程度创业意识的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毕业五年后在本专业领域能成长为公司的中层领导干部或技术骨干,或者最少35%以上在国内外知名学校、科研院校从事教学科研研究,人才培养质量获得认可。
学科建设与培养条件
本专业依托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该学科为江西省一流学科。现有专任教师58人,高级职称共33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26人,占比57%;具有博士学位教师52人,博士占比90%,40岁及以下青年教师35人,占比60%。教师大部分来自国内外著名高校,如英国爱丁堡大学、剑桥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具有工程实践背景教师占比达90%,具有海外访学经历教师11人,国家级及省级高层次人才15人,“赣鄱英才555工程人选”、江西省青年科学家(井冈之星)、江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江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6人。
本专业拥有现代化教学实验平台12000余平米,仪器设备1000余台套,并有20多种大型精密分析测试仪器。拥有有色金属结构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国家钨与稀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先进金属材料及关键矿产开发江西省实验室(江西省第2个)、教育部离子型稀土重点实验室、动力储能电池及材料江西省重点实验室、江西省钨资源高效开发与利用重点实验室、江西省稀土磁性材料及器件重点实验室、江西省稀土荧光材料及器件重点实验等多个省部级以上特色化教学和研究平台,能充分支撑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科学研究需求。
科研与教学成果
打造了高水平教学团队和特色学术团队,教学与科研“双轮驱动”,形成“双融-双互-双促”模式,教研团队双融合,教研平台双互补,教研成果双促进,把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中,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形成学术方向与专业方向相匹配的育人新模式。专业教师共获批纵向项目60余项,立项总经费4313.04万(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余项,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2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项,立项经费440.04万元;省部级项目27项,立项经费2873万),获批企业横向项目19项,合同经费9000余万元。专业教师已发表各类科研论文200余篇;获省部级科研成果10余项,其中江西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3项、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0余项,其中多项专利已成功实现产业化,为江西省相关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并产生了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专业现有高水平教学团队1个,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获省级一流课程2门、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5门;获立项校级教改项目6项、校级教学思政改革项目3项,发表教改论文15篇;出版高等教育规划教材4部。
在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上,专业以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为载体,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种科研活动。本专业学生获批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4项,省级创新创业项目8项;在全国大学生冶金科技竞赛、高分子材料创新创业大赛中共获国家级奖5项,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中省级奖2项;在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三等奖,第七届江西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高教主赛道获得铜奖。本专业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人数比例不低于35%,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类讲座17次,其中校外专家讲座11次。加强双创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现有22个校外基地,2个校内基地。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引入行业企业资源,丰富了双创教育内容。
就业前景
作为21世纪三大支柱产业之一,材料产业已在国民的生产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地位。近年来,为适应我国新能源产业和生态环境产业发展的需求,并紧密围绕赣州市打造千亿元稀土产业,形成全国知名的稀土磁性材料和永磁电机基地、全国知名的稀土发光材料和绿色光源基地、全国有影响的新能源汽车及其配套产业基地的战略目标,本专业不断加强在新能源材料、稀土功能材料、高分子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等领域卓越人才的培养。学生毕业后可在以动力电池材料、稀土材料、半导体材料、高分子材料、电子信息材料为代表的生产企业、设计院、科研院所及大专院校等从事生产管理、品质管理、技术开发、教学和行政管理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