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简介
一、学科建设
学院学科底蕴深厚,是江西省“十四五”一流学科,入选新材料在线网《中国高校材料综合实力50强》,2023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榜中进入前40%,“材料科学”为ESI全球前3.4‰学科。拥有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与化工;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与化工(材料工程)、纳米工程与资源循环利用;7个国家级科学研究平台: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等;1个江西省实验室:先进金属材料江西省实验室;1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江西省锂离子动力电池及材料重点实验室等。
二、师资力量
专任教师83人,教授28人,博士教师占94%,具有企业经历教师占比98%。
拥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个,省级示范研究生导师创新团队1个。
全职聘任:澳大利亚两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乌克兰国家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级人才2人,中科院百人A类人才1人,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1人,江西省“双千计划”等各类高层次人才30人次。
三、研究方向
1、有色金属先进材料加工及增材制造。紧盯江西有色金属主导产业,服务行业转型升级,在有色金属材料绿色短流程制造等方面展开研究。
2、高性能稀土功能材料。瞄准国家战略资源,服务稀土及稀有金属产业链延伸,围绕稀土磁性材料、发光材料开展研究。
3、能源与环境材料。聚焦稀土改性,服务江西环境与能源产业,在锂离子动力电池设计与关键材料制备和性能评价、稀土改性氢能与燃料电池等领域开展研究。
4、分子与光电功能材料。围绕前沿材料发展,服务新兴产业人才培养,在稀土铁电、光电和分子材料的精准设计、制备及性能等方面开展研究。
四、科研成果
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等科研项目300余项,平均每年研发项目经费约2000万元,与企业合作进行的技术开发项目经费近3000万元。
近年来,学院获批专利155项,成功实现转化44项,转化金额达2.7亿元,服务企业直接经济效益达5.9亿元。
五、本科专业
1、金属材料工程专业
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试点专业、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工程教育认证专业,培养有色金属、钢铁及战略性新兴材料产业的高级研究或工程技术人才。
2、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江西省品牌专业、江西省特色专业、江西省一流专业、江西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培养新能源材料、稀土材料、光电子信息材料及高分子材料等领域的高级研究或工程技术人才。
六、人才培养
获国家新工科、省部级质量工程项目及省级教改项目60 余项,出版教材 15 部,发表教改论文 80 余篇,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1个。
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135”有色金属材料领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变观念换模式,通专融合材料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等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4项。
与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联合设置“创新试验班”,联合培养稀土领域本硕博创新人才。
七、学科竞赛
学院超过50%的本科生参与实验室活动和各项学科竞赛,通过实训,学生可发表SCI二区以上高水平论文,并能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奖,如: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冶金科技竞赛、全国化工设计大赛、中国大学生铸造工艺设计大赛、中国大学生高分子材料创新创业大赛等。学院秉持“德学兼修、家国情怀、国际视野、能力卓越”育人理念,在德智体美劳方面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校园内外活动,如:材料大讲堂、红色走读、重走长征路、返家乡社会实践、大学生文艺活动、三下乡社会实践、走企业看行业的实习实践及各项球类比赛等,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八、升学就业
近三年来学院就业率达90%以上,就业去向单位有中国有色矿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稀土集团有限公司、江西铜业股份有限公司、江西钨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大型央企国企,也有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厦门厦钨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华友钴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大型上市企业。
近三年学院平均研究生升学率近50%,深造高校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南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东北大学、暨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
学院培养出一大批杰出校友,如世界五百强企业浙江海亮集团董事长曹建国、安徽楚江集团董事长姜纯、江西特种电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胡春晖、宁夏汉尧富锂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胡伟、宁德时代全资子公司宜春时代新能源资源有限公司总经理谢添等。
毕业生主要就业地点有广东、福建、江苏、浙江、上海、北京、江西等。
(数据截止2024年12月25日)